內容來自163新聞

中建七局首推“建築工業化”:用流水線造房子

“以後,河南蓋樓將像造汽車一樣,先在工廠定制各種‘配件’,最後再‘搭積木’瞭。”10月13日,站在鞏義市的河南首個建築工業化生產車間,中國建築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(下稱“中建七局”)科技發展事業部總經理魯萬卿告訴《中國經濟周刊》記者,未來,河南的“建築工業化”將變為現實。

蓋樓如同“搭積木”

“建築工業化”是指采用標準化設計、工業化生產、裝配式施工、一體化裝修和信息化管理等方法來建造和管理建築,由高污染、高能耗、低效率、低品質的傳統粗放模式,向低污染、低能耗、高品質、高效率的現代集約方式轉變,促進建築業綠色發展的新型生產方式。

“就像‘互聯網+,顛覆大傢的思維一樣,這是一場建築業工業化的革命,落後、高污染的生產力註定被淘汰。”河南東方建設集團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郭長江在接受《中國經濟周刊》記者采訪時表示。

中建七局廠房內的一角,是裝滿混凝土的空中輸送系統魚雷罐,它在將混凝土翻倒進佈料機,並由此向下面模臺上安放好的整體鋼筋骨架澆築混凝土,然後進行低溫預養護、磨光,再進入55攝氏度的理想溫度狀態養護艙,不到15分鐘,代替一堵墻的預制板已澆築完成;再進行8個小時的標準養護,就能達到70%的凝固強度,然後便可以運輸至施工場地拼裝房屋。

記者註意到,整個生產過程中,包括鋼盤彎箍、打模設計畫線等所有流程,都是通過電腦操控完成預制板(墻壁),堪稱建築工業化“裝配式建築”。

來自中建七局的材料顯示,裝配式建築房屋的裝配率達80%以上,在縮短50%工期、減少腳手架和模板使用量70%的同時,現場人工亦可減少70%,工作效率因此可提高3至4倍;最重要的是可減少建築垃圾達90%,大大減少環境污染。

“PM10顯然不是汽車尾氣排出的,也不是電廠廢氣。”中建七局副總經理、總工程師焦安亮告訴記者,空氣中揚塵顆粒是罪魁禍首,把建設工地揚塵治理好,空氣污染問題就能解決一大半——以一棟8232㎡住宅樓為例,采用傳統現澆方式將會產生129.5m3混凝土類建築垃圾,產生木材類建築垃圾45m3,而采用“裝配式住宅”,隻有9.3m3建築垃圾。

魯萬卿給記者算瞭一筆賬,根據2015年鄭州新開工住宅面積2572萬平米計算,如果全部采用“裝配式住宅”,一年可減少混凝土類建築垃圾37.48萬m3(換算成載重50噸的重型卡車來運輸,這些垃圾運完需要18700多車次),減少木材類建築垃圾14.15萬m3(折合卡車運輸10000多車次),還有節約標準煤128萬噸。

業內人士指出,工程建設在環境保護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。無論新建、擴建或改建工程,都會對當地環境帶來一定影響,如噪聲污染、氣味污染、灰塵污染以及全球化的氣候和生態系統的改變等。此外,建築活動產生的大量固體垃圾,如何處置、處置的程度對環境影響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。

在鄭州、合肥、福州三個基地投產

“2015年,中建七局將完成鄭州、合肥、福州三個基地投產,形成300萬平方米裝配能力。”焦安亮告訴記者,至2020年,該公司的生產基地將形成年1500萬平方米的施工總承包能力。

“想投資‘建築工業化’的企業很多,但都在觀望,或者停留在想法上,大傢都在看政府的扶持政策什麼時間能出來。”郭長江表示,目前態勢,是社會有需求,企業有創新,而政府的配套政策尚不完善,所以行業發展極為緩慢,“誰都不想當‘先烈’”。

郭長江透露,現在的“裝配式住宅”,全國范圍內尚無驗收規范及定額標準,裝配式建築的質量、安全及造價因此變得缺少依憑,自然成瞭掣肘行業發展的瓶頸。

以粗裝修為標準,考慮到抹灰層取消和機械費增加的影響,裝配式住宅每平方米總造價1814.03元,要比傳統手工建造成本增加200元/㎡左右。其次,要把成批量的預制板運到工地現場施工,高昂的運輸成本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。據測算,最合理的運輸半徑應該控制在200公裡以內。再次,機械化程度高決定瞭造價較高,而購房者考慮到利益最大化,自然願意“占便宜”。

業內人士認為,上述因素會影響市場認同,而產品賣不出去,就沒法推動行業發展。值此背景,企業投入上億資金買地、建廠房,發展“建築工業化”,個中風險不可小覷。

“推動‘建築工業化’,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真金白銀給予扶持——比如財政支持、面積補貼、容積率計算方法政策傾斜,以及貸款貼息等等。”魯萬卿坦言,在優化政策扶持同時,還需強化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協同效應。

《中國經濟周刊》記者通過有關部門獲悉,河南省高層對“建築工業化”十分看好。2015年6月3日,河南省委副書記鄧凱考察瞭鞏義“建築工業化”的實驗廠房,並給予充分肯定;6月5日,河南省住建廳頒佈瞭《關於推進建築產業現代化的指導意見》(下稱《指導意見》),提出以住宅產業化為切入點,力爭在2017年底前建設超過300萬平方米的“拼裝”保障房,希望借此示范,推動全省的建築產業轉型升級。

p36 中建七局的生產線上,佈料機正向鋼骨架澆築混凝土。

中建七局的生產線上,佈料機正向鋼骨架澆築混凝土。

全面落地需要行政力量

“《指導意見》隻是建議性質,有些‘軟’,缺少‘幹貨’。”河南省規劃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嶽建中接受《中國經濟周刊》記者采訪時坦言,沒有實施細則,“建築工業化”就難以落地,“缺乏政府強制推行的行政效力。”

盡管現實尚存差距,但對“建築工業化”的利好,業內人士則“天下大同”。

“建築工業化是生產方式的變革,能夠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,能夠帶動科研設計、建築業、建材業、房地產業、制造業,以及冶金、化工、機械、電子等多個關聯產業、多種產品的技術創新,是促進創新驅動發展的有效途徑。”焦安亮坦言。

實際上,“建築工業化”已經起步,上海、深圳等地早就開始瞭強制推廣“建築工業化”;而德國、日本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實現瞭建築工業化;韓國和臺灣地區稍晚,也在上世紀50年代起步。

據媒體披露,安徽省2015年保障性住房、綠色建築將落實“建築工業化”的建造方式,20%的城鎮新建建築按綠色建築標準設計建造,建築面積達到500萬平方米,並創建5個以上建築產業現代化綜合試點城市。

“三五年內,政府一定會強制執行。”郭長江說,“就像當年禁止在市區攪拌混凝土一樣——為瞭保護環境,大力推動‘建築工業化’已是大勢所趨,隻是或早或晚。”

(高匯對本文亦有貢獻)用流水線造房子

【尋找中國創新榜樣】中建七局首推“建築工業化”

《中國經濟周刊》 記者 王勇 | 河南報道

“以後,河南蓋樓將像造汽車一樣,先在工廠定制各種‘配件’,最後再‘搭積木’瞭。”10月13日,站在鞏義市的河南首個建築工業化生產車間,中國建築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(下稱“中建七局”)科技發展事業部總經理魯萬卿告訴《中國經濟周刊》記者,未來,河南的“建築工業化”將變為現實。

蓋樓如同“搭積木”

“建築工業化”是指采用標準化設計、工業化生產、裝配式施工、一體化裝修和信息化管理等方法來建造和管理建築,由高污染、高能耗、低效率、低品質的傳統粗放模式,向低污染、低能耗、高品質、高效率的現代集約方式轉變,促進建築業綠色發展的新型生產方式。

“就像‘互聯網+,顛覆大傢的思維一樣,這是一場建築業工業化的革命,落後、高污染的生產力註定被淘汰。”河南東方建設集團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郭長江在接受《中國經濟周刊》記者采訪時表示。

中建七局廠房內的一角,是裝滿混凝土的空中輸送系統魚雷罐,它在將混凝土翻倒進佈料機,並由此向下面模臺上安放好的整體鋼筋骨架澆築混凝土,然後進行低溫預養護、磨光,再進入55攝氏度的理想溫度狀態養護艙,不到15分鐘,代替一堵墻的預制板已澆築完成;再進行8個小時的標準養護,就能達到70%的凝固強度,然後便可以運輸至施工場地拼裝房屋。

記者註意到,整個生產過程中,包括鋼盤彎箍、打模設計畫線等所有流程,都是通過電腦操控完成預制板(墻壁),堪稱建築工業化“裝配式建築”。

來自中建七局的材料顯示,裝配式建築房屋的裝配率達80%以上,在縮短50%工期、減少腳手架和模板使用量70%的同時,現場人工亦可減少70%,工作效率因此可提高3至4倍;最重要的是可減少建築垃圾達90%,大大減少環境污染。

“PM10顯然不是汽車尾氣排出的,也不是電廠廢氣。”中建七局副總經理、總工程師焦安亮告訴記者,空氣中揚塵顆粒是罪魁禍首,把建設工地揚塵治理好,空氣污染問題就能解決一大半——以一棟8232㎡住宅樓為例,采用傳統現澆方式將會產生129.5m3混凝土類建築垃圾,產生木材類建築垃圾45m3,而采用“裝配式住宅”,隻有9.3m3建築垃圾。

魯萬卿給記者算瞭一筆賬,根據2015年鄭州新開工住宅面積2572萬平米計算,如果全部采用“裝配式住宅”,一年可減少混凝土類建築垃圾37.48萬m3(換算成載重50噸的重型卡車來運輸,這些垃圾運完需要18700多車次),減少木材類建築垃圾14.15萬m3(折合卡車運輸10000多車次),還有節約標準煤128萬噸。

業內人士指出,工程建設在環境保護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。無論新建、擴建或改建工程,都會對當地環境帶來一定影響,如噪聲污染、氣味污染、灰塵污染以及全球化的氣候和生態系統的改變等。此外,建築活動產生的大量固體垃圾,如何處置、處置的程度對環境影響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。

在鄭州、合肥、福州三個基地投產

“2015年,中建七局將完成鄭州、合肥、福州三個基地投產,形成300萬平方米裝配能力。”焦安亮告訴記者,至2020年,該公司的生產基地將形成年1500萬平方米的施工總承包能力。

“想投資‘建築工業化’的企業很多,但都在觀望,或者停留在想法上,大傢都在看政府的扶持政策什麼時間能出來。”郭長江表示,目前態勢,是社會有需求,企業有創新,而政府的配套政策尚不完善,所以行業發展極為緩慢,“誰都不想當‘先烈’”。

郭長江透露,現在的“裝配式住宅”,全國范圍內尚無驗收規范及定額標準,裝配式建築的質量、安全及造價因此變得缺少依憑,自然成瞭掣肘行業發展的瓶頸。

以粗裝修為標準,考慮到抹灰層取消和機械費增加的影響,裝配式住宅每平方米總造價1814.03元,要比傳統手工建造成本增加200元/㎡左右。其次,要把成批量的預制板運到工地現場施工,高昂的運輸成本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。據測算,最合理的運輸半徑應該控制在200公裡以內。再次,機械化程度高決定瞭造價較高,而購房者考慮到利益最大化,自然願意“占便宜”。信用貸款銀行借貸

業內人士認為,上述因素會影響市場認同,而產品賣不出去,就沒法推動行業發展。值此背景,企業投入上億資金買地、建廠房,發展“建築工業化”,個中風險不可小覷。

“推動‘建築工業化’,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真金白銀給予扶持——比如財政支持、面積補貼、容積率計算方法政策傾斜,以及貸款貼息等等。”魯萬卿坦言,在優化政策扶持同時,還需強化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協同效應。

《中國經濟周刊》記者通過有關部門獲悉,河南省高層對“建築工業化”基隆市車貸條件十分看好。2015年6月3日,河南省委副書記鄧凱考察瞭鞏義“建築工業化”的實驗廠房,並給予充分肯定;6月5日,河南省住建廳頒佈瞭《關於推進建築產業現代化的指導意見》(下稱《指導意見》),提出以住宅產業化為切入點,力爭在2017年底前建設超過300萬平方米的“拼裝”保障房,希望借此示范,推動全省的建築產業轉型升級。

p36 中建七局的生產線上,佈料機正向鋼骨架澆築混凝土。

中建七局的生產線上,佈料機正向鋼骨架澆築混凝土。

全面落地需要行政力量

“《指導意見》隻是建議性質,有些‘軟’,缺少‘幹貨’。”河南省規劃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嶽建中接受《中國經濟周刊》記者采訪時坦言,沒有實施細則,“建築工業化”就難以落地,“缺乏政府強制推行的行政效力。”

盡管現實尚存差距,但對“建築工業化”的利好,業內人士則“天下大同”。

“建築工業化是生產方式的變革,能夠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,能夠帶動科研設計、建築業、建材業、房地產業、制造業,以及冶金、化工、機械、電子等多個關聯產業、多種產品的技術創新,是促進創新驅動發展的有效途徑。”焦安亮坦言。

實際上,“建築工業化”已經起步,上海、深圳等地早就開始瞭強制推廣“建築工業化”;而德國、日本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實現瞭建築工業化;韓國和臺灣地區稍晚,也在上世紀50年代起步。

據媒體披露,安徽省2015年保障性住房、綠色建築將落實“建築工業化”的建造方式,20%的城鎮新建建築按綠色建築標準設計建造,建築面積達到500萬平方米,並創建5個以上建築產業現代化綜合試點城市。

“三五年內,政府一定會強制執行。”郭長江說,“就像當年禁止在市區攪拌混凝土一樣——為瞭保護環境,大力推動‘建築工業化’已是大勢所趨,隻是或早或晚。”





鐘齊鳴 本文來源:中國經濟周刊 作者:王勇





新聞來源http://money.163.com/15/1103/08/B7FUP3ES002534NU.html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慧慧愛樂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